第21章【安史之乱21】-第2/3页

加入书签
    太原“距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既有太行之险,又有黄河之固。一百三十七年前,唐帝国创建者李渊在这里起兵逐鹿天下,问鼎中原。

    “大帅命末将进献射生手!”浑厚的声音传进了饱经沧桑的太原城。

    厚重的城门缓缓地打开了,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

    北京副留守、太原尹杨光翙亲自出城迎接,因为他根本想不到这区区二十多个骑兵会在成千上万的太原守军的注视下将他劫持走。

    在不知不觉间,危险正在一步步向杨光翙逼近,而此时的他却对此全然不知。

    在众目睽睽下,何千年、高邈竟然将杨光翙劫走了!

    当惊愕的守城将士出城追赶时,何千年和高邈等人早已消失在滚滚烟尘之中。

    虽然这次军事长途奔袭收到奇效,可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这么做无疑过早地暴露叛变的意图。

    太原守军急忙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飞报京城。李隆基此时仍旧固执地认为这肯定是与安禄山不和的人在故意诋毁他,因为这些年来铺天盖地的关于安禄山造反的情报已经使李隆基失去了必要的警觉和足够的警惕。

    正在李隆基误以为这又是虚惊一场的时候,坐在舆车上的安禄山在十五万精锐部队的簇拥下一路南下,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河北地区的官员百姓们已经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平静地生活了一百余年,所以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很多郡县的武器库内的兵器与盔甲因年深日久而锈蚀不堪,所以战士们被迫拿起木棒迎敌。

    安禄山率军抵达博陵郡时见到了五花大绑的杨光翙。安禄山慷慨激昂地指责杨光翙依附奸相杨国忠。祸乱国家,罪该万死。

    这番话显然是安禄山说给手下那帮将士们听的。“只反奸相不反皇帝”的替天行道的戏还得继续演下去!

    倒霉的杨光翙成为倒在安禄山屠刀下的第一位帝国高官。随着杨光翙的死,群龙无首的河东镇对范阳的潜在威胁解除了。

    尽管如此。安禄山仍旧率军心急如焚地奔向常山郡。常山郡背靠巍峨的太行山,面朝平坦的大平原。横亘绵延的太行山将河东与河北地区分隔开。穿梭于太行崇山峻岭间的狭长的井陉道成为连接两大地理区域的交通枢纽。

    井陉道东接常山郡辖区内的土门关,西接的太原府辖区内的故关。军事要地土门早在战国时期便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王翦攻打赵国,西汉名将韩信进军赵地,北魏帝国讨伐后燕都是是从这里出兵。

    只有将土门关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安禄山才可以放心地南下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只有控制了常山郡才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

    安禄山那刻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常山太守颜杲卿、常山长史袁履谦像往常一样在路边恭候着安禄山的到来。仿佛安禄山仍旧是唐帝国的河北道采访使。

    欣喜不已的安禄山当即赐予颜杲卿紫袍,赐予史履谦绯袍。唐代对于官服颜色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身着紫色官服。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身着绯色官服。俗语“红得发紫”就是这么来的。

    安禄山留下养子李钦凑率领七千兵士驻守军事要地土门,然后继续疾驰向南方。

    望着远去的安禄山,颜杲卿指着安禄山赏赐的衣服对袁履谦意味深长地说:“难道阁下真的想穿上他赏赐的衣服吗?”

    袁履谦自然知道颜杲卿话中的深意。一场让安禄山心惊肉跳的事变正在酝酿之中。

    困扰安禄山的心结如今全都消除了。日趋乐观的战场形势赶走了埋藏在他心底深处的那丝不安。

    安禄山忽然觉得这支铁流似乎代表着历史的潮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在安禄山心中投降是对手唯一的选择。

    十一月十五,确凿的军事情报摆在李隆基面前,使得他不得不接受这个让他一时间接受不了的严酷现实。

    “人生七十古来稀”。垂暮的李隆基原本早已到了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却不得不面对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