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安史之乱4】-第2/3页

加入书签
    武惠妃的身上无疑继承了姑祖母武则天善于勾引男人的优良传统,能够将皇帝牢牢地操纵在自己的手心里。

    唐帝国的的宰相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唐中宗时,宰相一度多得办公室里没有地方坐。李隆基将宰相数目控制在两到三人。宰相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第一档是当然宰相。也就是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的长官。从太宗朝开始,尚书令不再轻易授予朝臣,而尚书省两个副长官左、右仆射如果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便无法参与最高决策。所以当然宰相就剩下门下省长官侍中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

    第二档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级官员甚至更高级别的官员拜相一般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

    第三档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郎级或者更低级别官员拜相一般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林甫此时担任的职务是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所以此时他的地位明显逊于同为宰相的中书令张九龄和侍中裴耀卿。

    李林甫最初的这段宰相生涯并不如意,因为他被资格更老、地位更高的张九龄和裴耀卿边缘化。

    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并不急于争权。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争来的而是等来的。

    “等”不是坐享其成,也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坐以待变,谈笑间对手灰飞烟灭。

    经过两年多的等待,李林甫终于等到了反戈一击的机会,也等到了投桃报李的机会。

    开元二十四年的冬天注定深深地影响着唐帝国未来的运行轨迹。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皇子们居住的“十王宅”显得一片萧瑟。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失落的王子聚在了一起。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这次聚会会给他们招致杀身之祸。

    李瑛的母亲赵丽妃早在李隆基做藩王时便服侍在它的身旁。李隆基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皇帝,晓音律。善歌舞,因此歌女出身的赵丽妃深得李隆基的宠爱。

    由于王皇后一直没有子嗣。所以李隆基册立赵丽妃之子李瑛为皇太子。

    武惠妃的出现使李隆基对赵丽妃的宠爱日衰。赵丽妃最终带着无尽的失落离开了这个世界。

    失去母亲庇护的李瑛自然越来越不受父皇的宠爱。这也为武惠妃和李林甫联手设计陷害太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个人发了几句牢骚。他们不会想到这些话成为武惠妃攻击他们的把柄。

    武惠妃在李隆基面前哭诉,太子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结党而且企图谋害他们母子。

    在宠妃的哭声中,李隆基终于愤怒了。

    “结党”一直是李隆基最厌恶的词。“结党”必然意味着“营私”,而“营私”必然会导致“废公”。

    皇太子“结党”带来的潜在威胁可想而知。

    经历了无数宫廷政变风雨洗礼的李隆基对潜在威胁有着一种神经质般的敏感。

    要不是波谲诡异的政治风云,并不是嫡长子的李隆基也许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位藩王。外表光鲜亮丽的藩王们其实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苦恼和辛酸。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藩王留在史册上的不过寥寥几个字,无非是什么时候封王,什么时候做过什么官,什么时候去世。

    并不是史官对他们吝啬笔墨。而是他们的身上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因为登上皇位的哥哥或者弟弟对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神经质般的警惕。

    虽然他们锦衣玉食,却空虚寂寞;虽然他们身份尊贵,却如临深渊。

    藩王要想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参与太子之位的角逐,而这场残酷得近乎血腥的角力只有一个最终的胜利者。

    并非嫡长子的李隆基本来在太子之位角逐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可是他依靠在宫廷政变中立下大功而被破格立为太子。

    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大背景下,李隆基的血统问题成为姑姑太平公主攻击他最好的口实,所以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摇摇欲坠。

    从藩王到太子,从太子到皇帝。李隆基每一步都走得坎坷异常。即使登基称帝之后,作为太上皇的父亲和姑姑太平公主依旧是悬在他头上的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