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安史之乱2】

加入书签


    明确记载:“复起阿房,未成而亡。↗,”也有这样的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这都说明阿房宫其实根本就没有建成,自然也就不会被项羽焚毁。

    尽管如此,气势恢宏的仍旧堪称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让当年的主考官崔郾惊叹不已。

    吴武陵趁机说:“请侍郎大人点杜牧为状元”

    “不好意思,已经有人了!”

    “第三名也行!”

    “不好意思,也已经有人了!”

    “实在不行就第五名!”

    崔郾陷入无尽的沉默之中。

    “如果第五名都不行,那就请比试一下赋吧!看看到底谁更有才华!”

    吴武陵的言外之意是以杜牧独步天下的文采考取第五名其实是屈尊的。

    这句最后通牒般的话使得崔郾最终答应了吴武陵的请求。

    在吴武陵的积极争取下,才华横溢的杜牧仅仅取得一个第五名。

    暗中的博弈早在开考之前便已经开始了。考试只不过走个形式而已,因为在考试之前很多名次就已经排定了!

    在科举诸科目中,进士科最受唐代士子的钟爱。进士科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进士及第仍可称为“少进士”,足见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

    对于极少数成功抵达胜利彼岸的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进士甲等及第者授予从九品上阶的出身。而绝大多数乙等及第者仅仅授予从九品下阶的出身。

    唐代贡举考试与后世最大的区别是只给予行政级别而不直接给予官职,要想真正当上官必须通过吏部组织的铨选。当然也可参加科目选或者不定期举行的制举。不过这两条路更难走。

    铨选不仅仅依据个人才能,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关系和个人背景。

    由于僧多粥少。所以进士及第者往往要等许多年才会得到一官半职,当然也有人一辈子也没有等到当官的机会。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进士及第后“三举于吏部,卒不成”。韩愈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对于没有什么背景的寒族及第者而言,他们就像趴在玻璃上的苍蝇一样,眼前一片光明但却找不到出路。

    与科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门荫。李隆基得知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后当即赐予其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五品官。

    唐朝正常的迁转途径是四考即四年进一阶,尽管当然这项制度从来也没有认真执行过。

    破坏规则的人往往是规则的制定者或者与之关系亲密的人,因为这些人破坏规则后一般不易受到规则的处罚。

    唐代的官员可不是终身制,任期届满后要等待朝廷重新分配工作。

    循资格实行后。官员任期届满后需要停选一段时间,也就是下岗等待重新分配工作。是不是真的停选以及何时重新上岗还得看领导对你的态度。

    即使不考虑循资格的影响,按照四年进一阶的升迁速度,如果一个从九品下阶的进士及第者要想达到王毛仲幼子的行政级别需要六十年的时间。

    当然对于大多数官员而言,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华、出众的政绩或者过硬的背景,根本无法逾越正六品上阶这道坎。

    荐举无疑是一条快速步入仕途的捷径。许多隐居在终南山中的隐士们一旦被荐举便可以迅速完成从民到官的华丽蜕变,可是要想走这条“终南捷径”,荐举人显得至关重要。

    玄宗李隆基曾经下诏:“五品以上清官及军将都督刺史,各举一人。”

    循资格实行后。官员任期届满后需要停选一段时间,也就是下岗等待重新分配工作。是不是真的停选以及何时重新上岗还得看领导对你的态度。

    即使不考虑循资格的影响,按照四年进一阶的升迁速度,如果一个从九品下阶的进士及第者要想达到王毛仲幼子的行政级别需要六十年的时间。

    当然对于大多数官员而言。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华、出众的政绩或者过硬的背景,根本无法逾越正六品上阶这道坎。

    荐举无疑是一条快速步入仕途的捷径。许多隐居在终南山中的隐士们一旦被荐举便可以迅速完成从民到官的华丽蜕变,可是要想走这条“终南捷径”。荐举人显得至关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