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唐明皇29】-第2/4页

加入书签
    与朝廷上,与太子的斗争,证明李林甫的权力地位已经达到了巅峰,这个巅峰不是人臣的巅峰,甚至等同于君主了。在这些争斗中,皇帝往往成了李林甫的走狗,只是由于封建制度,他无法坐到皇帝那个位置而已。这些争斗的实质,李林甫都算胜利了。其他他能争的地方真不多了,争斗的高峰都被他争完了。

    下面的历史描述者,描述了他的一些小事。这些小事很有意思。

    “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适,沈蛊衽席,主德衰矣。”,这个可不是谄媚就能做到的。唐玄宗不是唐高宗。

    “林甫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很擅长刺探情报,不怕发钱,他这么高身份,地位,权力,皇帝的做饭的,身边的宫女,什么的,他都收买,而且大大的收买。

    “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历史评价,比较中肯。简单说,就是性格思虑周密,喜欢悄悄的行动,面色柔和,喜怒不形于色,容易接近,很难亲密。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真正的奸臣。赏罚这样帝王的权柄,却落到了他的手中。武则天,以一个女人操纵天下,曾说过,帝王之权,依靠的不过是赏罚,而武则天时代,恰恰因为赏罚都是她决定的,而且她比较英明,历史才认为武则天时代,也算盛世。也没有成乱世。唐玄宗晚年就不行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因素,不是全部。

    下面还有诸多李林甫有趣的明白一个人。有兴趣地可以直接看他原传记,个人觉得描述他小事这一段。比现在很多散文写的都要精彩的多。

    原传记中下面还有大量叙述,我不再一一列举。因为觉得没有很多可说的了。都不过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演绎,核心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差异。李林甫,钳制言路,保证自己的权力地位,用了各种巧妙的手段,那些事情分析起来,和朝廷争斗那些相差无几,只是他处理的更轻松,因为这时候他拥有的力量更大了。我不再细述。不是说那些事不好,不精彩,是觉得无法增添对李林甫新的理解,有兴趣的还是该自己看看,恰恰那些很精彩。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李林甫是个语言大师,虽然前面我写到的,也应该能感觉到这个人说话很有一套。

    “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

    这句话很有意思,大概意思是,李林甫给大臣训话。而且是给高官训话,他说。你们不知道仪仗马吗?就是仪仗队的马,站在那里整天不出声。因为就是要做个样子,但是这样,却吃得很好。一出声,不能当仪仗马,废黜了,然后,想不出声还能吗?

    这句话绝妙在两处。一处是“三品刍豆”,豆子当然没有什么三品二品,马也没有三品二品,人才有。给人的官职如果给马,人肯定没法当,就像人民教师称呼很尊敬,狗也能被称为人民教师,那是不行的,人民教师这个称号就没有人敢要了。李林甫这里的意思是,就是说三品官呢。这句话很巧,我想了半天都没有想出恰当的例子,就如本来说狗,然后忽然说,省长狗,狗当然没有省长,就等于直接说,总之,他这里的意思就是直接说三品和三品以上的官。为什么说这个级别以上的,我写李义府的时候说到过,三品以上算卿,是能直接和皇帝说话的,而且皇帝基本都要重视。品级太低了不行,一是说不上话,二是说话不信,三是说的话都要转接,转到李林甫那里去了。

    一处是,“后虽欲不鸣,得乎?”这个很妙的,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以后你想不乱说话了,还能再当回三品吗?不可能了。一个是,以后你失去这么好的荣华的地位了,不能当仪仗马了,老死槽枥之间,吃苦受累,想安生都安生不了。

    这句话造成的结果,历史描述者说“由是谏争路绝。”后来我省略的很多事都是达到这个效果,所以我没有详细说,因为从一开始朝廷暗争那里,他要做的事情,我就提到过,一个是排除威胁他专权的人,一个是杜绝谏臣,保住他的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