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谈军事的问题,北魏以来的府兵制无以为继,张说提议募兵,但募兵也带来很大的后遗症,第一:财政负担大幅上升。第二:将领的管理。如果让将领持续带同一批军队,给将领比较大的权力,则将领会拥兵自重,这是皇帝不愿意见到的,如果将领经常轮调,则将不知兵,兵不信任将领,打仗很难取胜,而且唐朝的外患能力均不弱,契丹、突厥、回纥、吐蕃,唐朝一定要维持强大的军力。
第三、财政的问题:均田制随人口增加,经济发达的毁坏,税制需要大幅改革,两税制是正确的方向,但是两税制需要更分权的组织去执行,才能清楚了解各地的状况与差异,特别是土地买卖与交易的状况,而且经济作物的兴起更加深征税的难度,但唐朝的一级组织数量太多,刺史的评级虽高,能力却不高,中央官员也不愿意来当刺史,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中央地方论调机制
这些问题,也会让唐朝遇到很大的困难,其情况,会有点像宋朝为什么在太平盛世,国君也算贤明的情况下,王安石要提出改革,因为社会碰到很大的问题,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有他个人因素,但也可以说在那时候的技术条件下,王安石就算做的更好一点也只能带来短暂的成功,无法做的更好了。
所以我说,即使李隆基做得好一点,情况也只会是软着陆,当然软着陆还是比硬着陆好的多。
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这时,崔希逸的属下孙诲到京城奏报公事,这个孙诲是功名心热的投机分子,在了解朝廷的状况之后,他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打算以这件事作为晋身之阶。于是向皇帝奏报吐蕃边界没有设防,如果派兵突袭。一定大获全胜。
李隆基赞同,于是派遣内给事赵惠聪跟孙诲一同前往河西了解状况,便宜行事。两人到达河西后,假传诏书给崔希逸,命令其出兵,崔希逸不得已,只好出兵,打破吐蕃军,只有乞徐力一人逃脱。孙诲、赵惠琮都受到重赏,但从此吐蕃跟唐朝断绝邦交,不再前来朝贡。
除了这几件不协调的事情外,张守圭的军队管理,也发生变化。
简单形容其状况,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将领骄奢,士兵厌战“
开元二十六年,边塞诗人高适的诗很真实的反映这一状况。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那我们怎么知道高适的这一首诗是在反应张守圭的军队状况,而不是对整体状况的泛泛之谈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首诗的序言就很清楚了,“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而所有的注解都会告诉你,元戎指的就是张守圭。而据史书记载,高适这段时间就是呆在幽州。
在此情况下。张守圭的厄运果然很快就发生了。开元二十六年,张守圭下面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圭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军讨伐奚部落叛军,乌知义不愿进军,白真陀罗就假传皇帝诏命,要求乌知义出兵。
乌知义无奈,率兵进击奚部落,初期因为出其不意,奚部落败退;但奚部落很快集结部队反攻,唐军失利。张守圭向朝廷隐瞒战败的消息,反而以大捷向朝廷报告。
纸包不住火,战败的消息还是走漏了,朝廷派宦官内谒者监牛仙童前往幽州调查,张守圭用重金贿赂牛仙童,把战败的责任都推到白陀罗真的身上,并且逼白陀罗真自杀灭口。
本来事情到此似乎也就结束了,但因为牛仙童受到李隆基的宠爱,其它宦官为了打击他,于是有人在隔年向皇帝检举牛仙童受贿的事,经过调查属实。
李隆基大怒,命令另一位宦官杨思勖“仗杀”牛仙童,但杨思勖也许是跟牛仙童有恩怨,他所使用的手段是令人发指的。
“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
这是史书记载杨思勖杀牛仙童的方式,而张守圭的下场是被贬为括州刺史,而更不幸的是他在路上就背部生疮而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第三、财政的问题:均田制随人口增加,经济发达的毁坏,税制需要大幅改革,两税制是正确的方向,但是两税制需要更分权的组织去执行,才能清楚了解各地的状况与差异,特别是土地买卖与交易的状况,而且经济作物的兴起更加深征税的难度,但唐朝的一级组织数量太多,刺史的评级虽高,能力却不高,中央官员也不愿意来当刺史,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中央地方论调机制
这些问题,也会让唐朝遇到很大的困难,其情况,会有点像宋朝为什么在太平盛世,国君也算贤明的情况下,王安石要提出改革,因为社会碰到很大的问题,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有他个人因素,但也可以说在那时候的技术条件下,王安石就算做的更好一点也只能带来短暂的成功,无法做的更好了。
所以我说,即使李隆基做得好一点,情况也只会是软着陆,当然软着陆还是比硬着陆好的多。
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这时,崔希逸的属下孙诲到京城奏报公事,这个孙诲是功名心热的投机分子,在了解朝廷的状况之后,他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打算以这件事作为晋身之阶。于是向皇帝奏报吐蕃边界没有设防,如果派兵突袭。一定大获全胜。
李隆基赞同,于是派遣内给事赵惠聪跟孙诲一同前往河西了解状况,便宜行事。两人到达河西后,假传诏书给崔希逸,命令其出兵,崔希逸不得已,只好出兵,打破吐蕃军,只有乞徐力一人逃脱。孙诲、赵惠琮都受到重赏,但从此吐蕃跟唐朝断绝邦交,不再前来朝贡。
除了这几件不协调的事情外,张守圭的军队管理,也发生变化。
简单形容其状况,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将领骄奢,士兵厌战“
开元二十六年,边塞诗人高适的诗很真实的反映这一状况。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那我们怎么知道高适的这一首诗是在反应张守圭的军队状况,而不是对整体状况的泛泛之谈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首诗的序言就很清楚了,“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而所有的注解都会告诉你,元戎指的就是张守圭。而据史书记载,高适这段时间就是呆在幽州。
在此情况下。张守圭的厄运果然很快就发生了。开元二十六年,张守圭下面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圭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军讨伐奚部落叛军,乌知义不愿进军,白真陀罗就假传皇帝诏命,要求乌知义出兵。
乌知义无奈,率兵进击奚部落,初期因为出其不意,奚部落败退;但奚部落很快集结部队反攻,唐军失利。张守圭向朝廷隐瞒战败的消息,反而以大捷向朝廷报告。
纸包不住火,战败的消息还是走漏了,朝廷派宦官内谒者监牛仙童前往幽州调查,张守圭用重金贿赂牛仙童,把战败的责任都推到白陀罗真的身上,并且逼白陀罗真自杀灭口。
本来事情到此似乎也就结束了,但因为牛仙童受到李隆基的宠爱,其它宦官为了打击他,于是有人在隔年向皇帝检举牛仙童受贿的事,经过调查属实。
李隆基大怒,命令另一位宦官杨思勖“仗杀”牛仙童,但杨思勖也许是跟牛仙童有恩怨,他所使用的手段是令人发指的。
“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
这是史书记载杨思勖杀牛仙童的方式,而张守圭的下场是被贬为括州刺史,而更不幸的是他在路上就背部生疮而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