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史论】-第2/3页

加入书签
    与其说是巡游,莫如说是军事和财力大示威。在甲兵五十万的北巡过程中,他在突厥可汗的牙帐里见到了高丽使者,引发了东征高丽的念头,埋下了如日中天的大隋没落的伏笔。

    大业八年第一次东征高丽,一百一十万大军势如破竹,但在攻打重镇辽阳时,杨广却发出命令,只要高丽军表示投降就不得再攻打。

    结果高丽军反复变卦,耗得隋军在城下弹尽粮绝。名将来护儿从水路在平壤附近登陆,轻敌冒进,全军覆没。

    大业九年第二次东征,行将攻克平壤之际,负责后勤的杨玄感叛变攻打洛阳,隋炀帝被迫回军;大业十年第三次东征,来护儿率军攻入高丽腹地,高丽王高元惊恐请降。

    三次东征是在全国民变汹汹的态势下发动的,“四十八家烟尘”,从此局势一发不可收,国势急转直下。高丽降服第二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再次北巡,遭突厥可汗十万骑兵围攻。

    雁门郡共有四十一座城,沦陷三十九座。在围困中,隋炀帝向官兵许诺加官进爵,但是回到都城后却食言失信,自此将士离心。大业十二年新年,无复万邦来朝的盛况,甚至国内各郡的朝集使也有二十郡没来。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政治美学家”一旦受到重击,他的雄心和想像力迅速全部崩溃。

    众臣劝谏他坚守长安或者洛阳,局势未尝不可挽回,但隋炀帝却连诛数人,执意要向江南温柔乡寻找一点昔日的荣耀。大业十二年他第三度下扬州,从此没有回到北方,直至大业十四年兵变被杀。

    检点隋炀帝经历丰富的一生,既参加了解放南方的战争,又指挥了西征和北征的战争;既营造了新都,挖掘了运河,又修筑了长城;既游览了江南风景,又领略了北国风光。

    南征北战,世纪大工程,南水北调,国际性都市,世界博览会,早在一千四百年前就被隋炀帝在十年内玩了个遍,这些今日也激动人心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这位大玩家玩剩下的。

    可惜的是,这些仍然不能使他跨入伟大帝王的行列。从第一次下扬州时,造龙船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纤夫八万,舳舻相接二百里,十万步兵二十万骑兵羽翼两岸的这般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龟缩扬州,对萧后说“我这颗上好的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的凄凉时日,足为后世以想像力治国的“政治美学家”借鉴。

    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看看这个年号,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的雄心壮志,那就是建立千秋大业。

    事实上隋炀帝正是这样做的。早在继位之前,隋炀帝就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继位之后,隋炀帝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开凿运河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

    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2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3开拓流求(台湾)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征服吐谷浑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三征高丽,经略东北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炀帝最悲剧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骂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