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炀帝不征高句丽,或者说如果第一次征辽取胜的话,那仅仅是大运河工程根本不会动摇大隋的国本,反倒会在完成后很快带来巨大的积极效应,令大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飞速的进步。
这样就算隋朝最终亡于门阀这个隐患,那也是数代之后的事儿了,杨广此时也早就声名稳固,因为修运河的巨大功劳和他之前的赫赫武勋,被后人誉为了千年一出的绝代明君了。
毕竟各朝各代都只是丑化前朝的末代亡国之君,如果不是第一次征辽失败,如果大隋不是因之而亡,那杨广很可能在历史上成为千古一帝,大运河也会成为他标榜千秋的骄人政绩。
然而福泽万民的大运河工程最终非但没能给杨广带来好名声,反倒成为令他身败名裂的一项罪名,这种不公正的历史评断主要源自后世对他修运河动机的刻意歪曲。指责他修运河时急功近利、不恤百姓的说法虽然夸大了大运河给百姓的压力,但总还不算太过离谱。
可在一些野史、评书中,甚至承继了唐初对杨广的诋毁,**裸地对他进行污蔑,说他不顾江山和百姓死活大修运河,是因为梦见了江南的琼花,急着下江南去观赏;有的则说他贪淫**,想去江南游乐选美;更有一些人不遗余力地开动脑筋胡编乱造,所言荒诞不经,居然把修运河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搜括江南财富”、“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类,都是些毫无逻辑、毫无根据、毫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
总而言之,竭力想将杨广塑造成一个自私狠毒,仅仅为了自己沿途的舒适和游乐的享受,就不惜劳民伤财,搞得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的残暴君王。其实这些谬论破绽鲜明,一看就是新王朝的胜利者在掌控了话语权后,对前朝皇帝的丑化。
今人只要稍加思考便能明白,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归结为去江南游乐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如果杨广仅仅是为了去江都赏琼花才建大运河,那只建通往江都那一段即可,又何必南北运河一同开挖,设立修建数条运河的规划呢?
而且这种“游乐说”也并不符合杨广的性格,大运河的意义是如此深远,杨广又是一个如此虚荣好名,一心要做个名垂千古之英主的帝王,说他是为了能建功立业,名传后世才不顾百姓负担,坚持推行大运河工程,这还算符合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
说他是为了享乐而修运河,未免就把杨广的雄心和气度看得小了。中国的历史评论向不客观,乾隆六下江南,其私游的成分比杨广要浓郁得多,却少有人诟病,而巡游动机主要是为国为民的隋炀帝却被骂得体无完肤。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无非就是因为杨广亡了国,而弘历的子孙却继续统治中国,操控话语权罢了。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当把持历史书写权的人想要诋毁丑化一个人时,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曾为国家和百姓做过何等贡献,都能轻易将其塑造成社会渣滓。哪怕这个人做过再多利国利民的事儿,都可以将其动机曲解为“主要是想满足个人私欲”。
其实在大运河修成后,享受其便利和舒适者成千上万,杨广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既然有便利的途径,自然去江南时要顺便利用,难道隋炀帝只有放弃便利舒服的水路,放弃沿途的考察,自陆路去江南,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么?
其实除了考察运河两岸,顺便了解江南的风物民情之外,杨广巡游江南也未尝就没有半点游乐之心;但就算有,也不过是附带的因素。爱迪生也曾用过自己发明的电灯泡照明,难道我们也要将他搞这项发明的动机归结为自己照亮方便么?
如今人们无限夸大游乐在杨广巡游江南动机中的比重,甚至将其归结为主要动机,完全没有任何的依据,无疑是在试图以偏概全,歪曲历史。
杨广的南巡固然规模盛大,劳民伤财,但这不过是他性格中贪慕虚荣、喜欢铺张、爱摆排场等因素发挥作用罢了,因此就妄然将他修建运河和巡游江南的动机从为国为民贬低为贪图个人享乐,进而将他的形象丑化为整日只思**玩乐的人渣,未免也太不公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这样就算隋朝最终亡于门阀这个隐患,那也是数代之后的事儿了,杨广此时也早就声名稳固,因为修运河的巨大功劳和他之前的赫赫武勋,被后人誉为了千年一出的绝代明君了。
毕竟各朝各代都只是丑化前朝的末代亡国之君,如果不是第一次征辽失败,如果大隋不是因之而亡,那杨广很可能在历史上成为千古一帝,大运河也会成为他标榜千秋的骄人政绩。
然而福泽万民的大运河工程最终非但没能给杨广带来好名声,反倒成为令他身败名裂的一项罪名,这种不公正的历史评断主要源自后世对他修运河动机的刻意歪曲。指责他修运河时急功近利、不恤百姓的说法虽然夸大了大运河给百姓的压力,但总还不算太过离谱。
可在一些野史、评书中,甚至承继了唐初对杨广的诋毁,**裸地对他进行污蔑,说他不顾江山和百姓死活大修运河,是因为梦见了江南的琼花,急着下江南去观赏;有的则说他贪淫**,想去江南游乐选美;更有一些人不遗余力地开动脑筋胡编乱造,所言荒诞不经,居然把修运河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搜括江南财富”、“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类,都是些毫无逻辑、毫无根据、毫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
总而言之,竭力想将杨广塑造成一个自私狠毒,仅仅为了自己沿途的舒适和游乐的享受,就不惜劳民伤财,搞得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的残暴君王。其实这些谬论破绽鲜明,一看就是新王朝的胜利者在掌控了话语权后,对前朝皇帝的丑化。
今人只要稍加思考便能明白,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归结为去江南游乐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如果杨广仅仅是为了去江都赏琼花才建大运河,那只建通往江都那一段即可,又何必南北运河一同开挖,设立修建数条运河的规划呢?
而且这种“游乐说”也并不符合杨广的性格,大运河的意义是如此深远,杨广又是一个如此虚荣好名,一心要做个名垂千古之英主的帝王,说他是为了能建功立业,名传后世才不顾百姓负担,坚持推行大运河工程,这还算符合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
说他是为了享乐而修运河,未免就把杨广的雄心和气度看得小了。中国的历史评论向不客观,乾隆六下江南,其私游的成分比杨广要浓郁得多,却少有人诟病,而巡游动机主要是为国为民的隋炀帝却被骂得体无完肤。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无非就是因为杨广亡了国,而弘历的子孙却继续统治中国,操控话语权罢了。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当把持历史书写权的人想要诋毁丑化一个人时,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曾为国家和百姓做过何等贡献,都能轻易将其塑造成社会渣滓。哪怕这个人做过再多利国利民的事儿,都可以将其动机曲解为“主要是想满足个人私欲”。
其实在大运河修成后,享受其便利和舒适者成千上万,杨广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既然有便利的途径,自然去江南时要顺便利用,难道隋炀帝只有放弃便利舒服的水路,放弃沿途的考察,自陆路去江南,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么?
其实除了考察运河两岸,顺便了解江南的风物民情之外,杨广巡游江南也未尝就没有半点游乐之心;但就算有,也不过是附带的因素。爱迪生也曾用过自己发明的电灯泡照明,难道我们也要将他搞这项发明的动机归结为自己照亮方便么?
如今人们无限夸大游乐在杨广巡游江南动机中的比重,甚至将其归结为主要动机,完全没有任何的依据,无疑是在试图以偏概全,歪曲历史。
杨广的南巡固然规模盛大,劳民伤财,但这不过是他性格中贪慕虚荣、喜欢铺张、爱摆排场等因素发挥作用罢了,因此就妄然将他修建运河和巡游江南的动机从为国为民贬低为贪图个人享乐,进而将他的形象丑化为整日只思**玩乐的人渣,未免也太不公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