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虽然地中海还有英国海军的身影,而连接亚洲与地中海之间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也并不怎么安全,但纳粹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石油资源,可以从罗马尼亚得到之外,甚至可以通过海运结合陆地运输的方式得到bo斯湾地区产出的石油,而共和国的中海油、中石化等企业,也一直源源不断的通过苏伊士运河向亚平宁半岛、以及已经被德军控制的马赛运来油料,以赚取巨额利益,因此在英国单方面切断共和国向纳粹提供贸易海运渠道之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不会拒绝和共和国就贸易方面密切往来的。
总而言之,作为德国不可或缺、但却又不怎么强大的意大利,军事上的孱弱受制于本国工业的不发达、经济实力的弱xiǎo,但为了确保夺取地中海制海权并牢牢控制在手中,好让德国腾出手来解决掉英国问题,希特勒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9月16日,也就是在德国宣布对英国进行无限制封锁之后的第三天,意大利得到了来自德国的巨大援助,而这笔援助也就是之前德国能源企业们,在共和国台北原油jiāo易所上“劫掠”一番之后所得到的成果,这些油料都将会在共和国相关企业的安排下尽管提供给意大利,确保意大利海陆空三军作战所需油料。
同时,为了解决意大利经济实力弱xiǎo以至于影响到了国防军事,德国决定与意大利密切展开经济法方面的合作,德国将继续保持并促进他们在加工制造、武器装备、电器设备、船舶与航空等等大型工业方面能力提高,在整合法国国内轻重工业的同时,将食品加工、军备服装、通用配件等劳动力集中、消耗量大的产业在意大利也发展一部分起来,在确保不断扩大的纳粹势力范围之内,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商品丰富、经济流通频繁。
当然也为纳粹军队提供强大的基础作战物资生产支持,毕竟随着军事行动的日益频繁和规模扩大,除了对大型武器装备产生巨大需求之外,基本的战斗物资需求量也将日益增长,德国很有必要继续保持在高端军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纳粹人民和军队的物资增长的消耗就需要让意大利来承担生产任务,分担德国的工业生产压力,也能解决意大利国民经济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希特勒的一番苦心,墨索里尼也不是不知道,作为最先揭竿而起的意大利纳粹党魁,他也知道意大利的综合实力薄弱,要想在地中海战略、北非战略中有所建树,就必须依托德国的帮助和支持是,所以对于德国帮助他们的一揽子计划都非常热心,因而很快就与德国方面签署了不少的合作协议,而德国所希望打造的“法国——意大利”这一基础工业生产布局也就此踏上构建之路,而遗留在希特勒心间的最大、也是最急切的英国问题,也不得提上解决的日程上来。
解决英国,就必须要越过一道天堑——英吉利海峡。
这道天堑对于德国陆军来说,还真有些“难以逾越”的味道,这方面当然有希特勒一开始对英国政fu抱有侥幸心理在作怪,希特勒认为英国在接受一系列惨败,尤其是三十余万英法联军差点被全歼在敦刻尔克,如果不是他的一个命令,估计那十多万英法联军是不可能都回到英伦,至少也要数目减半,因此他认为在给予英国一些优惠条件之下,英国很有可能会同意签署妥协合约,但他并没料想到丘吉尔是如此的强硬。
所以,造成如今希特勒想解决英国问题,却又感觉到一场困难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他从未答应或者命令过德**方研究如何征服英国,所以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德**方只能向希特勒提供一个仓促准备而成,并且还未来得及进行任何兵器推演的“海狮作战计划”,而该计划所涉及到的陆军部队调集、物资囤积,海军方面的英吉利海峡制海权夺取、准备运输船舶、确保后勤运输航线安全,以及空军的部队调动、轰炸与掩护登陆部署等等,总之德国海陆空三军都还未做好准备,所以英吉利海峡真的有点“难以逾越”了。
“骑虎难下”、“进退维谷”,这些词汇都能描述希特勒的繁杂心境,他知道东边的斯大林是个不安分的人,而留给他解决英国的时间也并不多,并且他极力反感将对英战争演变成为一场吞金噬人魔窟的消耗战争,他更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xiǎo的损失或代价,来让丘吉尔所统帅的英国顺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总而言之,作为德国不可或缺、但却又不怎么强大的意大利,军事上的孱弱受制于本国工业的不发达、经济实力的弱xiǎo,但为了确保夺取地中海制海权并牢牢控制在手中,好让德国腾出手来解决掉英国问题,希特勒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9月16日,也就是在德国宣布对英国进行无限制封锁之后的第三天,意大利得到了来自德国的巨大援助,而这笔援助也就是之前德国能源企业们,在共和国台北原油jiāo易所上“劫掠”一番之后所得到的成果,这些油料都将会在共和国相关企业的安排下尽管提供给意大利,确保意大利海陆空三军作战所需油料。
同时,为了解决意大利经济实力弱xiǎo以至于影响到了国防军事,德国决定与意大利密切展开经济法方面的合作,德国将继续保持并促进他们在加工制造、武器装备、电器设备、船舶与航空等等大型工业方面能力提高,在整合法国国内轻重工业的同时,将食品加工、军备服装、通用配件等劳动力集中、消耗量大的产业在意大利也发展一部分起来,在确保不断扩大的纳粹势力范围之内,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商品丰富、经济流通频繁。
当然也为纳粹军队提供强大的基础作战物资生产支持,毕竟随着军事行动的日益频繁和规模扩大,除了对大型武器装备产生巨大需求之外,基本的战斗物资需求量也将日益增长,德国很有必要继续保持在高端军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纳粹人民和军队的物资增长的消耗就需要让意大利来承担生产任务,分担德国的工业生产压力,也能解决意大利国民经济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希特勒的一番苦心,墨索里尼也不是不知道,作为最先揭竿而起的意大利纳粹党魁,他也知道意大利的综合实力薄弱,要想在地中海战略、北非战略中有所建树,就必须依托德国的帮助和支持是,所以对于德国帮助他们的一揽子计划都非常热心,因而很快就与德国方面签署了不少的合作协议,而德国所希望打造的“法国——意大利”这一基础工业生产布局也就此踏上构建之路,而遗留在希特勒心间的最大、也是最急切的英国问题,也不得提上解决的日程上来。
解决英国,就必须要越过一道天堑——英吉利海峡。
这道天堑对于德国陆军来说,还真有些“难以逾越”的味道,这方面当然有希特勒一开始对英国政fu抱有侥幸心理在作怪,希特勒认为英国在接受一系列惨败,尤其是三十余万英法联军差点被全歼在敦刻尔克,如果不是他的一个命令,估计那十多万英法联军是不可能都回到英伦,至少也要数目减半,因此他认为在给予英国一些优惠条件之下,英国很有可能会同意签署妥协合约,但他并没料想到丘吉尔是如此的强硬。
所以,造成如今希特勒想解决英国问题,却又感觉到一场困难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他从未答应或者命令过德**方研究如何征服英国,所以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德**方只能向希特勒提供一个仓促准备而成,并且还未来得及进行任何兵器推演的“海狮作战计划”,而该计划所涉及到的陆军部队调集、物资囤积,海军方面的英吉利海峡制海权夺取、准备运输船舶、确保后勤运输航线安全,以及空军的部队调动、轰炸与掩护登陆部署等等,总之德国海陆空三军都还未做好准备,所以英吉利海峡真的有点“难以逾越”了。
“骑虎难下”、“进退维谷”,这些词汇都能描述希特勒的繁杂心境,他知道东边的斯大林是个不安分的人,而留给他解决英国的时间也并不多,并且他极力反感将对英战争演变成为一场吞金噬人魔窟的消耗战争,他更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xiǎo的损失或代价,来让丘吉尔所统帅的英国顺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