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第2/3页

加入书签
    趁着启功先生和大先生还没走,王耀这些天都守在家里尽孝,因为启功先生要出山修史了,所以来拜访的人也多了起来。

    今天就来了一个大哥,给王耀的感觉有点微妙,打听了来历才了解。

    在清末时期朝廷**,全国各地兴起了很多社团,比如大先生的青帮,鼎鼎大名的洪门,还有一个最为有名,到现在还影响巴渝的社团,名为哥老会。

    这些社团与孙中山能推翻清政府也有着巨大的关系。

    哥老会是巴渝地区的社团,对整个巴渝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几乎成为巴渝地区‘信用’的代名词,那个时候你拿银子不一定好使,但是在巴渝地区,你提‘袍哥儿’一定行得通。

    哥老会还未巴渝方言贡献了一大批‘黑话’,到现在也是津津乐谈。

    哥老会或者社团这种性质最开始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由郑成功领导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的一个分支,清初巴渝地区人口不多,朝廷监管力度弱,于是本地人大量加入哥老会谋生,后来发展壮大到清廷都不敢轻易触碰。

    袍哥之名取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又称‘汉留’取中关二爷的典故,留汉不留曹,奉汉不奉贼。

    清末孙中山借助了哥老会和洪门势力做了很多事情,当时巴渝的地下工作都是哥老会负责。

    清朝推翻之后,军阀入蜀,用军力清洗了巴渝地区的哥老会武装势力,将哥老会赶出政权队伍,袍哥在乡间发展,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支持。

    因为袍哥奉行着孟子的‘义’之礼。

    于公秉承正义,道义,于私秉承信义,情义的精神,都受到了广大巴渝民众喜爱。

    在当时巴渝地区称赞人的最高表扬,就是说对方是‘袍哥’。

    后来抗倭战争爆发,袍哥纷纷放下私仇参军抗倭。

    无川不成军。

    在抗倭战争中,川军伤亡六十四万,居全国之冠,这是荣誉,也是国殇。

    而川军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袍哥,因为袍哥的这种‘义’精神,所以在战争中一往无前,勇冠三军的魄力,为抗倭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巴渝。

    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以3000川军在藤县拖住一万多倭寇四天最终总指挥王铭章与三千川军英勇赴死殉国。

    这场战役为整个徐州会战争取了宝贵的时机。

    战场战役不但是在人数上的巨大差异,在装备上也是天差地别,倭寇的装备精良,而当时王铭章的军队被称为‘破烂军’。

    是什么能在这种从装备到人数都毫无胜算中,依旧让他们战死沙场?正是这种慷慨赴义的精神。

    也是袍哥精神,王铭章就是哥老会以为刀把子。

    这场惨烈的藤县守卫战不但打响了徐州抗倭的第一枪,也打破了当时装备精良野心勃勃的倭寇的胆。

    这场战役告诉倭寇,即便华夏没有良好的装扮,凭借着以死相拼的一直,也能守住国土和正义。

    在这位启功先生的客人身上就有着这种‘义’的气质,虽然举手投足之间有一些让人不太适应的痞气。

    王耀接触的人种,吴天来跟这位樊先生最像,但是吴天来跟这位又没得比,因为对方虽然身带痞气,但是那谈吐和文学素养一百个吴天来也比不上人家。

    这位樊先生是来求字的。

    樊先生也是比较传奇的,从小是红色家庭出生,父亲参加过抗倭战争,他从小学习后来当过知青,咬着牙考了法政大学进入体制,十几年前就当了某市市长,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辞职做起来房地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